《当时 现在》是Trouble创作的一首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歌曲,讲述的是创作者在初中时期经历的成长阵痛与心理挣扎。歌词中透露出对教育体制、师生关系、同辈压力的反思,也表达了从压抑到释放、从被忽视到被认可的心路历程。歌曲通过“当时”与“现在”的对比,展现时间带来的身份反转和心境变迁——曾经被边缘化的少年,如今站在舞台上被众人关注;曾经被否定的梦想,如今成为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事业。
创作者用直白甚至略带愤怒的语言,回顾那段被成绩定义、被老师打压、被同学冷落的日子,同时也承认那段经历塑造了今天的自己。饮水机、抽屉、课桌椅等意象,强化了校园生活的具象感,让听众更容易代入共鸣。歌曲不仅是个人回忆录,也是对无数曾被主流评价体系伤害却依然坚持自我者的致敬。
“清醒是傻子们的游戏 / 所以我喝了很多” —— 用酒精麻痹自己,实则是对现实无力感的逃避。但讽刺的是,醉酒反而让他“理清头绪”、“变得肯说”,说明压抑太久后,只有在非清醒状态下才能释放真实情绪。
“痛苦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不安 / 当热爱变成工作 / 变成你生存的负担” —— 揭示创作或梦想职业化后的矛盾:原本纯粹的热爱,一旦成为谋生手段,就可能带来焦虑与异化。这也是许多艺术家共同的困境。
“我知道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/ 我知道你曾为之努力通宵达旦” —— 承认努力不一定有回报,世界本就不公平。这种认知不是消极,而是成熟。
“如果迷路了不如就回头查看” —— 建议从过去寻找线索,呼应副歌“当时/现在”的对照结构,也为后文回忆校园埋下伏笔。
这句看似矛盾的歌词,实则是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错位表达。“当时”指初中时代,虽然年纪小,但承受的压力、孤独与否定让他内心“苍老”;“现在”虽步入社会,却因找到自我价值、实现梦想而“风华正茂”。两句重复颠倒,强调时间流转中身份与心境的戏剧性反转。
“我把上课写的歌词全部都唱进了我的歌里” —— 曾经偷偷写下的心声,如今成为公开表演的内容,象征被压抑的自我终于获得表达权。
“我只是成绩不好又不坏 / 为什么将我隔离” —— 揭露教育系统对“中间群体”的忽视,他们既非优等生也非问题学生,却最容易被边缘化。
“初中三年陪伴我最久的除了音乐就是饮水机” —— 饮水机作为孤独的见证者,暗示课间无人交流的寂寞。音乐是唯一的精神寄托。
“妈说老师巴掌打得对 / 才让我受尽委屈” —— 家庭与学校形成共谋,让孩子在暴力教育中失去申诉空间。
“为成绩学习为醋包饺本末倒置” —— 比喻教育目的扭曲,学习本应为成长,却沦为分数工具,如同用醋包饺子般荒谬。
“当时班里的同学都对我懒得搭理 / 现在追着问我下场演出会在哪里” —— 赤裸裸呈现人情冷暖,也暗讽功利社会对“成功者”的追捧。
“过去并不美好 / 可我怎么还在写以前” —— 承认伤痕仍在,但书写本身即是疗愈,也是对过去的重新掌控。
“说真的我得感谢 / 经历过那几年 / 它教会我压抑情绪如何处理” —— 不是美化苦难,而是承认逆境带来的韧性。压抑不是终点,而是学会管理情绪的起点。
“原来一切有迹可循 / 早就埋好伏笔” —— 回顾过往,发现那些痛苦与坚持,其实都在为今日的成功铺路。
“我告诉我的兄弟 / 我们一定能走起” —— 从个人叙事扩展到群体共鸣,鼓励同样处境的人不要放弃。
“不用再把歌词藏进腐烂的抽屉 / 别妄想能把我囚禁在这课桌椅” —— “腐烂的抽屉”象征被埋没的才华,“课桌椅”代表体制的束缚。如今他挣脱枷锁,自由表达。
“盛夏的烈火不能熄灭在深秋里” —— 用季节比喻人生阶段,青春的热情(盛夏)不应被现实(深秋)浇灭,要坚持燃烧。
最后再次重复副歌,强化主题:时间改变了外在,也重塑了内在。曾经的心理衰老,换来今日的精神蓬勃。这不是简单的逆袭,而是穿越黑暗后的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