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民谣,以茶山劳作场景为基调,融合了当时农村青年自由恋爱的时代新风。作品通过採茶与放牧的田园意象,呼应了台湾经济转型期传统农业社会向轻工业转型过程中,人们对质朴情感的精神追寻。
「茶树青又青」「草儿青又青」构成清新色调的视觉隐喻,暗示青春活力。「黄莺啼」「笛声儿」形成听觉呼应,将劳动号子升华为艺术化表达,暗合六十年代台湾新民歌运动提倡的「歌咏生活」理念。
前两段男女对唱构建平等视角,打破传统山歌中男性主导的叙事模式。问答段落展现现代婚恋观的萌芽:既保留「待明年」的含蓄蕴藉,又强调「真情」至上的自由意志,折射七十年代台湾社会婚俗观念演变。
「同游戏」的表述隐含着集体劳动场景向个体娱乐场景的转化,与台湾六十年代茶园观光化的产业转型相契合。「茶山姑娘」形象成为继槟榔西施后,台湾本土文化符号体系的又一重要拼图。
双声叠韵的「青又青」与「真多情」构成复沓韵律,七言句式穿插口语化衬字,在传统四句联结构上创新变奏。末段「郎有情妹有意」借鉴歌仔戏【七字调】,显现民间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