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曲《清明过纸》以清明节扫墓为背景,描绘了潮汕地区特有的祭祖习俗与现实的碰撞。故事中,乡民们在祭祖时面临琐碎的现实问题(如工具不足、孩子哭闹),夹杂着对传统习俗的荒诞反思。烧山防火的政府禁令与民间习惯的冲突,暗含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被迫变迁的无奈,最终呈现出一幅琐碎、矛盾却又鲜活的乡土生活图景。
“阿婶怨没扁担…不晓得用锄头挑吗”
用方言对话与生活细节切入,刻画出村民面对传统仪式的随意与“凑合”。锄头代替扁担的窘迫,暗示了当下乡土环境中物质与习俗传承的错位。
“风景无比先前好…戏棚台”
“风景”或许暗指传统习俗的凋零,而提到的地方戏《李老三娶鬼妻》等剧目,既是回忆中的文化符号,也与现实的割裂形成对比——戏中的鬼怪传说与现实中烧山的火光互相映照。
“听到纸钱飞来的唆唆声…塑料纸”
传统纸钱被廉价塑料替代,直白讽刺现代化对仪式的侵蚀。塑料燃烧与山火的意象,既呼应防火宣传,也隐喻传统在“焚烧”中变质的荒诞。
“政府喊民勿烧山”反复段落 通过机械重复的告诫,凸显政策与乡土习惯的僵持。“烧到我家的门脚”既是字面危险,更象征行政力量对民间生活的侵入。村民的麻木应答与重复场景,暗含对形式化治理的嘲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