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丢丢咚》通过诙谐幽默的叙事,描绘了一个乡下人初次到台北市的窘迫经历。歌曲以城乡差异为背景,凸显乡下人在大都市中的陌生感与格格不入。主角因语言隔阂、道路不熟导致迷路,甚至遭遇乘车无钱付费的尴尬场景,反映了早年台湾人口流动中底层民众的现实困境。
"庄脚来到台北市"以方言点出主角身份,"灯光闪炽"与"头生疏"形成强烈对比,灯红酒绿背后暗藏疏离感。拟声词"丢丢咚"贯穿全曲,巧妙模拟交通工具声响,也暗喻慌乱心跳。
"黑头"指旧式黑色出租车,差点发生车祸的描写,通过"撞仔半死"等俚语夸张表现慌乱,都市快节奏对于慢步调乡下人的冲击力表露无遗。
问路"草山"(阳明山旧称)却得"俺不知",显示语言与地域知识的双重隔阂。重复出现的"伊都"助词保留传统歌谣特色,突显市井生活气息。
"摸仔无钱"直白揭露经济窘境,"司机面容无欢喜"与乘客卑微请求形成强烈反差,结尾"母仔甲利"(闽南语:保证还钱)既体现小人物的机智,也暗含生活重压下的无奈妥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