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作品诞生于19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时期,原型是胡德夫在台东嘉兰部落的童年记忆。歌中牛背牧童是台湾原住民部落孩童的集体缩影,反映出未被工业文明浸染的传统山野生活。胡德夫以卑南族古调为基底,将游牧文化与现代民歌结合,用歌声保存濒临消逝的山地文明记忆。
「赤足腰系弯刀」具象化原住民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;「山是浮云/草原是风」采用部落谚语式表达,暗含万物有灵的生态智慧;重复出现的「娜鲁湾」既是卑南族传统歌谣的起声词,也承载着对祖灵庇佑的召唤。
通过三个时空维度构建记忆迷宫:晨雾中的等待(未发生时态)—放牧进行时(现在时)—自我叩问的回声(记忆重构)。这种结构暗合原住民口传文学中特有的环形时间观,模糊了现实与回忆的边界。
苍鹰意象来自排湾族神话中的祖灵信使;反复踏出的足印构成文化迁徙的隐喻;弯刀割草时的轨迹暗含即将断裂的文化血脉。副歌部分用虚词构建的声音图腾,实为卑南族传统的半即兴唱法「Luku」的表现形式。
从肯定句「已在牛背上」到疑问句「仍在牛背上吗」,展现部落文明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困顿。山坡被「吃掉」的拟物化表述,指涉原住民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化,最终在Naruwan的绵长尾音里留下未解的文化悬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