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歌曲源自胡德夫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深切关怀,尤其是卑南族的部落记忆与自然共生传统。稻穗象征着土地的生命力与族人的辛勤劳作,歌词中反复咏叹的段落,呼应了部落祭祀歌谣的韵律,承载着对丰收的祈愿与对土地的感恩。胡德夫通过这首歌,试图唤起现代社会对原住民文化价值的重视,并传递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哲学。
以卑南族语发音融合的歌词,通过拟声词与重复节奏构建出仪式感。"卡沙拉卜来"等词汇可能暗喻风吹稻浪的自然声响,而"那鹿海呀"的循环叠唱,模仿了传统劳作中的集体呼应。全曲未使用具体语义的句子,而是以音节的起伏模拟稻田的呼吸,使听者置身于金黄色的波浪中,感受土地与人类的血脉连结。
"阿打累拉米"等段落具有祭典祝祷的特质,暗示着族群通过稻作与祖灵沟通的古老智慧。结尾渐弱的"欧以牙海Yan"如同逐渐远去的山歌,隐喻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。胡德夫将原住民语言的音韵转化为跨越语言隔阂的艺术表达,让稻穗成为永恒的文化基因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