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yond的《送给不知怎去保护环境的人(包括我)》是乐队早期极具社会批判性的作品,收录于1986年自资发行的《再见理想》专辑。这首歌诞生于香港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,以超前视角揭示了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的摧毁,展现了Beyond作为摇滚乐队的社会责任感。
创作背景深度解析:
1. 工业化进程的代价
1980年代香港填海造地、新市镇扩张加速,歌曲中"火车隆隆"的意象直指九广铁路电气化工程对郊野的侵蚀。黄家驹在采访中曾提到目睹大埔滘自然景观消失的触动,这种直观的环境创伤成为创作动机。
人文关怀的觉醒
Beyond成员当时常赴新界采风,歌词中"山溪边有颗贝壳映出我"的场景源自船湾淡水湖周边的真实生态,该地因水库建设导致红树林消失。乐队将这种微观生态悲剧升华为时代寓言。
自省式环保宣言
"包括我"的副歌处理打破环保说教模式,承认创作者自身也身处矛盾中——既要享受现代文明,又为环境破坏痛心。这种撕裂感在"西装里麻木身躯"的隐喻中尤为明显。
歌词意象解码: - "偏僻山里不再见稻田":映射1984年政府终止《小型屋宇政策》后新界农田的快速消失 - "贝壳记载这里有过绿油油":以贝壳化石喻指即将被混凝土覆盖的自然记忆 - "真理共存亡":将环保上升到哲学层面,暗示生态崩溃将导致人类文明根基动摇
音乐符号学分析: 前奏用失真吉他模拟工业噪音,间奏突然转为清音分解和弦,形成机械文明与自然静谧的听觉对冲。黄家驹在live版刻意沙哑化的唱腔处理,强化了"被污染"的听觉隐喻。
这首歌的价值在于其预见性——当环保尚未成为公共议题时,Beyond已用摇滚乐构建出环境伦理的启蒙文本。如今重听,那些"石屎森林"的警告与香港2030年填海计划的争议形成残酷互文,证明艺术家的洞察力总能穿透时代迷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