诞生于1989年的《一生何求》浸润着港人在世纪末的彷徨情结,经济腾飞与九七议题交织的社会氛围,使潘伟源笔下的词作承载着物质时代的精神叩问。歌曲改编自王杰国语作品《惦记这一些》的二次创作过程,暗合了当时港人对内地文化既亲近又疏离的微妙心绪。
首段「冷暖哪可休/回头多少个秋」以时空叠映手法构造追悔意象,四组平仄相间的「寻遍/失去」「未盼/在手」形成因果倒置的哲学悖论,隐喻物质追逐中意义消解的社会病症,「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」则具象化呈现商品经济时代价值体系的流动与虚无。
副歌「一生何求」的重复叩击具有古希腊悲剧合唱队般的仪式感,连续出现的「判决/放弃」「耗尽/触不到」等司法术语与肢体动作,将人生具象为永无止境的审判场所。结尾「所失即所有」的顿悟呼应老庄哲学,在存在主义与东方智慧间架起诗性桥梁。
「梦内每点缤纷/一消散哪可收」以拓扑学思维解构记忆本质,梦境作为心理投影的碎片式存在,在「赞美与诅咒」的二元价值评判系统下,最终指认出个体价值锚点的虚妄性,与香港城市身份的流动性形成深层互文。
复沓的歌词结构是后现代回环叙事的音乐呈现,五段式推进并非简单的重复,而是如同镜像反射般在每次重复中叠加新的解构维度。这种无限逼近本质却永不抵达的叙述策略,恰好印证歌词本身对存在本质的探索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