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曲《要追求有结果的人和事》虽然标题为中文,但歌词实际采用英文,其内容与Radiohead的经典作品《Creep》高度相似。因此,该曲很可能是对《Creep》的翻唱或重新演绎版本,由“耀仔”进行中文语境下的再创作或命名。原曲《Creep》发表于1992年,讲述的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、情感自卑与对理想化对象的仰望。演唱者在面对心仪之人时,感到自己格格不入、低人一等,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。
“耀仔”借用这首经典旋律,可能意在表达当代年轻人在情感、社会认同或自我价值追寻中的困境。标题《要追求有结果的人和事》看似积极,实则与歌词中的“我不属于这里”“我是个怪胎”形成强烈反差,暗示现实中许多追求往往无果,而真正“特别”的人或事,反而让自己更加意识到自身的“不配得感”。
“When you were here before / Couldn't look you in the eye”
你曾出现在我面前,我却不敢直视你的眼睛。这句表现出极度的自卑与怯懦,面对心仪对象时的退缩,反映出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。
“You're just like an angel / Your skin makes me cry”
你宛如天使,你的存在让我落泪。将对方神化,凸显其完美无瑕,同时也映衬出自己的卑微。这种情感接近于崇拜,而非平等的爱恋。
“You float like a feather / In a beautiful world / I wish I was special / You're so fkin' special”
你在美好的世界中轻盈漂浮,而我希望自己也能特别一点。你实在太特别了。反复强调“special”,正是整首歌的核心矛盾——渴望被认可、被看见,却深信自己不够格。
“But I'm a creep / I'm a weirdo / What the hell am I doin' here / I don't belong here”
可我是个怪人,是个异类,我到底在这里干什么?我不属于这里。这是自我认知的爆发,是对社会融入感缺失的呐喊。这种“局外人”的情绪,是许多人在情感或社交中常有的体验。
“I don't care if it hurts / I wanna have control / I want a perfect body / I want a perfect soul”
我不在乎是否会受伤,我只想掌控一切,想要完美的身体,完美的灵魂。这体现了对自我改造的极端渴望,希望通过外在与内在的“完美”来获得接纳,但这种追求本身也充满痛苦与不现实。
“I want you to notice / When I'm not around”
我希望在我不在的时候,你能注意到我的缺席。这是一种矛盾的情感诉求:既想逃离,又渴望被记住。不是希望你在场时关注我,而是希望你在我离开后才意识到我的存在,这正是“被动存在感”的体现。
整首歌通过强烈的自我否定与对“特别之人”的仰望,揭示了现代人在情感关系中的孤独、焦虑与自我怀疑。标题《要追求有结果的人和事》或许是一种反讽——我们努力追求那些看似有结果的人与事,却往往在过程中更加迷失自我。真正的“结果”,也许不是得到对方,而是学会接纳那个“不完美”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