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夜半歌声》最初由田汉作词、聂耳作曲,是1937年电影《夜半歌声》的主题曲,由高占非演唱。这首歌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,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、人民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历史氛围。歌曲中充满了对封建压迫的反抗精神,以及对理想爱情与自由的向往。
费玉清在其演唱版本中,对这首经典老歌进行了深情演绎,保留了原作的古典意境与抗争精神,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,使整首歌更具感染力和画面感。
整首歌词如同一幅凄美而深沉的夜色画卷,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孤独、抗争与深情交织的情感。
空庭飞着流萤 高台走着狸鼪
人儿伴着孤灯 梆儿敲着三更
风凄凄 雨淋淋 花乱落 叶飘零
开篇通过“流萤”、“狸鼪”、“孤灯”、“三更梆子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个寂静、冷清又略带神秘色彩的深夜场景。风雨交加、花落叶飘,暗示着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波动。
在这漫漫的黑夜里
谁同我等待着天明
谁同我等待着天明
“天明”象征着希望与自由。在这黑暗中,主人公渴望有人与他一同等待光明,表现出对陪伴与理解的深切渴望。
我形儿似鬼似的狰狞
心儿似铁似的坚贞
我只要一息尚存
誓与那封建的魔王抗争
这一段展现了主人公的坚毅与不屈。虽然外表可能被误解为狰狞,但内心却如铁般坚定。他誓死与封建势力抗争,体现了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正义感。
啊 姑娘 只有你的眼
能看破我的平生
只有你的心 能理解我的衷情
主人公向心爱的姑娘倾诉,唯有她能真正理解自己。这段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,也突出了爱情在黑暗中给予的温暖与力量。
你是天上的月 我是那月边的寒星
你是山上的树 我是那树上的枯藤
你是池中的水 我是那水上的浮萍
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的比喻,表达出主人公对姑娘深深的依恋之情。他甘愿做陪衬,也愿与她共命运。
不 姑娘 我愿意永做坟墓里的人
埋掉世上的浮名
我愿意学那刑狱里的使臣
尽写出人间的不平
主人公宁愿牺牲自己,也不愿随波逐流。他愿意像狱中正义之士一样,揭露社会的不公,表现出一种悲壮的使命感。
啊 姑娘啊 天昏昏 地冥冥
用什么来表我的愤怒
惟有那江涛的奔腾
用什么来慰你的寂寞
惟有这夜半歌声
惟有这夜半歌声
结尾将愤怒与柔情融合,江涛象征内心的澎湃,夜半歌声则成为唯一能慰藉彼此的存在。整首歌在歌声中达到情感的高潮,留下无尽的余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