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鸿音》是萨顶顶创作并演唱的一首融合了佛教哲思与西域风情的音乐作品。歌曲以辽阔苍茫的沙漠、古老的石窟、莲花、月光等意象为背景,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、追寻心灵归宿的意境。整首歌仿佛讲述了一位修行者在荒漠中静坐冥想,通过音乐与天地对话,历经孤独、迷惘、顿悟,最终在寂静中听见“鸿音”——那来自宇宙本源的天籁之音。
“鸿音”可理解为宏大而深远的声音,象征着真理、觉醒或佛的启示。歌曲灵感可能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等西域佛教文化遗址,那些在黄沙中沉睡千年的壁画与经文,如同未完成的歌谣,在等待有缘人聆听。萨顶顶以现代音乐语言重新诠释古老信仰,表达对生命、轮回、因果、觉悟的思考。
身坐莲花 手拂云 / 古时音 等 谁来听
“身坐莲花”象征清净修行,超脱凡尘;“手拂云”则表现与天地交融的自由境界。“古时音”指代流传千年的智慧或佛法真言,它们静静等待着有缘人来聆听,暗示传承的断裂与重续的渴望。
血中灵 谱 未结的歌谣 / 越过重山 向月明
“血中灵”代表生命深处的灵魂记忆或宿世因缘,它在血脉中延续,谱写尚未完成的歌谣——即未竟的修行之路。穿越重重阻碍(重山),只为追寻光明(月明),象征精神的跋涉与对真理的向往。
流浪的心呀 / 一路通往天涯 / 自在之地呀 / 将把一切放下
描绘一颗漂泊已久的心灵,历经沧桑,最终走向天涯尽头的“自在之地”——即心灵的解脱。唯有放下执念、情感与过往,才能真正获得自由。
弹奏吧 / 啦呀咿呀咿呀咿呀...
这段吟唱无具体语义,却充满灵性,模仿天籁之音,是“鸿音”的具象化表达。通过人声的律动,连接天地、沟通灵魂,进入忘我之境。
鸿音载着 我的歌曲 / 是缘是劫 是悟是迷 / 琵琶奏出 我的悲喜 / 是醉是醒 随它去呀
“鸿音”承载着歌者的全部情感与命运。人生中的缘分与劫难、觉悟与迷惑,皆在音乐中流淌。琵琶声如心声,诉说悲欢离合,而最终的态度是“随它去”——放下分别,不执著于清醒或沉醉,体现禅意的超然。
身着黄沙 手握雨 / 孤漠心 等 人归临
“黄沙”象征荒芜与时间的侵蚀,“手握雨”则代表希望与滋润,二者对比强烈,表现修行者在绝境中仍怀抱慈悲与期待。“孤漠心”既是孤独的守望者,也是等待觉悟者归来的心灵。
石窟壁 篆 唱不完的歌 / 月圆之际 颂天地
指敦煌石窟中那些刻在墙壁上的经文与佛号,是永恒传唱的赞歌。每逢月圆,天地清明,正是诵经礼佛、与宇宙共鸣的时刻。
迷路的人呀 / 谁在这里等他 / 极乐之地呀 / 寻找一切回答
歌者化身守望者,等待每一个迷失的灵魂。极乐之地并非外在天堂,而是内心觉悟后的安宁境界,在那里,所有疑问都将得到答案。
沙漠花 / 开呀咿呀咿呀咿呀...
沙漠开花极为罕见,象征奇迹与希望。在最荒凉处绽放的生命,正如修行者在苦难中觉醒。吟唱再次响起,如同花开的律动,纯净而神圣。
鸿音绕着 我的呼吸 / 一沙一土 一朝一夕 / 荒漠就是 我的修行 / 逆水寒中 创盛世繁华 / 开出万朵莲华
鸿音与呼吸合一,说明修行已融入生命本身。每一粒沙、每一寸土、每一个清晨与黄昏,都是修行动力。荒漠即是道场,苦修之中反而能创造“盛世繁华”——内心的丰盛与觉悟。最终,在逆境(逆水寒)中开出万朵莲花,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圆满。
沙漠的花 / 谁来将我的故事 / 告诉他
歌者如沙漠之花,孤独绽放,渴望被理解、被传颂。这不仅是对听众的呼唤,更是对传承的期盼——愿这份觉悟与歌声,能被后人听见,延续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