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然宁泊 — 自省•心经歌词解读-萨顶顶 | 歌词网_全网歌词大全

希然宁泊 — 自省•心经歌词解读

背景故事解析

萨顶顶的《希然宁泊 — 自省•心经》是一首融合了佛教经典与现代音乐元素的作品,其创作灵感源自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是佛教大乘教义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。萨顶顶通过音乐的方式,将深奥的佛理以声音的形式传递,旨在引导听者进入内心的宁静与觉知状态。

“希然宁泊”在藏语中意为“自然安宁”,象征着心灵回归本真、放下执着的境界。整首歌曲不仅是对《心经》的吟诵,更是一种修行的实践,通过反复的咒语与经文吟唱,帮助听者净化心灵、观照自我。萨顶顶在创作中融入了藏传佛教的诵经方式、梵音唱诵以及现代音乐编曲,使传统与当代艺术完美结合。

这首歌不仅是音乐作品,更像是一场声音的冥想仪式,带领听众穿越纷繁的五蕴,体悟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般若智慧。

歌词解读

歌词前半部分直接引用《心经》开篇经文:

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
意为: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时,照见构成人的五种要素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皆为空性,从而超越一切苦难。这是整部《心经》的核心——通过智慧观照,了悟万法皆空,从而解脱痛苦。

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
这是《心经》中最著名的哲学命题。“色”指一切物质与现象,“空”并非虚无,而是指事物没有独立、不变的自性。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而生,本质为空。此句强调现象与空性不二,破除人们对“实有”的执着。

接着经文指出,在空性中,不存在五蕴、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、六尘(色声香味触法)、六识(眼识至意识),即十八界皆空。这说明我们所感知的世界,皆是心识的投射,并无真实不变的实体。

随后出现的梵音唱诵部分:
“Seng Ji De Na Jo Sou…”
实为梵文咒语的音译,类似“心经”结尾的“揭谛揭谛”部分的延伸或变奏,具有加持与净化的作用。这类咒语不依赖字面意义,而通过音声振动影响身心,达到静心、驱障的效果。

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”
意为:“去吧,去吧,到彼岸去吧,大众都到彼岸去吧,成就觉悟。”这是《心经》的咒语部分,象征从生死此岸渡向涅槃彼岸,是修行的终极呼唤。

歌曲后段提到:
“三世诸佛,依波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意为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佛陀,都是依靠般若智慧,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强调般若智慧是成佛的根本。

最后称般若波罗蜜多是“大神咒、大明咒、无上咒、无等等咒”,说明其超越一切,能真实不虚地消除一切苦难。

总结

萨顶顶通过《希然宁泊 — 自省•心经》将佛教的般若智慧以艺术形式呈现,歌词不仅是经文的复述,更是一种心灵的引导。整首作品通过重复的咒语与经文,营造出冥想氛围,帮助听者放下杂念,回归内在的清净与觉知。它既是对《心经》的致敬,也是一次现代人寻求内心安宁的精神旅程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