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烟歌词解读-五月天 | 歌词网_全网歌词大全

如烟歌词解读

五月天的《如烟》收录于2008年专辑《后青春期的诗》,由主唱阿信作词作曲。这首歌以诗意的歌词和哲学性的思考贯穿全篇,探讨生命、时间、记忆与存在的本质,是五月天作品中极具深度的代表作之一。


背景故事与创作灵感

  1. 专辑主题的延续
    《后青春期的诗》整张专辑围绕“青春消逝后的生命状态”展开。《如烟》作为其中一首,延续了对“时间流逝”的反思,但更聚焦于“生命是否仅是瞬间的疑问”。阿信曾提到,这首歌试图用“没有重复的歌词”结构,象征人生每一刻的不可逆。

  2. 灵感来源
    歌名“如烟”取自成语“过眼云烟”,但阿信通过歌词赋予其更复杂的意象:烟既是虚无缥缈的象征,又是燃烧殆尽的具象。灵感可能源自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悟,以及个体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感。


歌词逐层解析

  1. 生命阶段与时间追问
  2. 歌词以“七岁”“十七岁”“某个夏天”等片段展开,看似描绘个人成长,实则隐喻人生各阶段的“未完成感”。
  3. 反复追问“有没有那么一种永远”,并非寻求答案,而是表达对“永恒”的怀疑与渴望,暗合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叩问。

  4. 意象与隐喻

  5. :既象征记忆的易逝(“笑忘人间的苦痛,只有甜美”),也暗指生命燃烧后的虚无(“有没有那么一滴眼泪,能洗掉后悔”)。
  6. 玫瑰与荒野:对比美好与荒芜,暗示人生辉煌与寂灭的并存(“轰轰烈烈地排行成列,献给芸芸众生的玫瑰”)。

  7. 结构设计

  8. 全曲歌词无重复段落,如同人生无法倒带。阿信通过密集的排比句(“有没有那么……”)强化宿命感,副歌部分的戛然而止则呼应“生命终结时是否留有遗憾”的终极命题。

哲学内核与情感共鸣


延伸思考

《如烟》在五月天演唱会中常作为安可曲,现场版通过灯光与编曲强化“瞬间即永恒”的震撼。这首歌的留白式歌词(如未解答的“有没有”)恰是五月天的高明之处——答案在听众各自的生命体验中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