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凤阳花鼓》是一首流传于安徽凤阳地区的传统民歌。它起源于明朝末年,起初是当地农民在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一种表演形式,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。
凤阳花鼓是一种集歌唱、舞蹈、乐器演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,其中最典型的乐器就是锣和鼓。通过这种艺术形式,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,讲述生活中的故事。
“左手锣 右手鼓”:描述了表演者手持锣鼓的场景。
“手拿着锣鼓来唱歌”:说明了表演者边敲锣打鼓边唱歌的情景。
“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”:表达了表演者只会唱凤阳歌,对这首歌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“凤阳歌来凤阳歌 得儿啷当飘一飘”:重复了“凤阳歌”的名字,并加入了一些拟声词,使歌曲更具有节奏感。
“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”:这一段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,模拟了锣鼓声和唱歌时的语气词,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和韵律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