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柏宇的歌曲《想创》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自我探索的作品,歌词中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质疑与对理想主义的坚持。整首歌以一种忧郁但又不失希望的情绪贯穿始终,描绘了在现实压力下仍渴望突破、创造和飞翔的内心世界。
“想创”这一主题,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改变现状、追求梦想的强烈愿望。歌曲中的“墙”象征着现实中各种无形的阻碍,而“冰雕的墙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冰冷与压抑的感觉。然而,这些墙并非不可逾越,当它们“化开变大桥”,也暗示了通过努力与信念,人们是可以突破困境、实现自我的。
歌曲还表达了对“正常”的反思,质疑社会中普遍接受的“顺从”与“平凡”,鼓励听众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随波逐流,勇敢地去想象、去尝试,哪怕只是“想飞”这样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第一段:
“丑恶多 / 美满少 / 到处有阴森的墙 / 撑得过无聊”——描绘了一个充满压抑与不公的世界,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求存。
“怀疑我太早知道要怎样 / 不想”——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认知与无力感,不想再继续沉沦。
“风正吹 / 雨正飘 / 到处有瑟缩的羊 / 要赶快回家了”——用自然景象比喻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的退缩,仿佛所有人都在逃避现实。
“迎面树枝只会提醒 / 别再想”——外界的一切都在劝说不要幻想,放弃梦想。
“也许这叫正常 / 还有谁能想飞 / 还有谁能想不到”——质疑所谓的“正常”,并呼唤那些仍然敢于梦想的人。
第二段:
“难认同叶的飘摇 / 不相信我的渺少”——表达出对命运安排的不满,以及对自己微不足道的否定。
“还有谁能想起 / 每一个顷刻大了 / 却未了”——每一个瞬间似乎都充满了无限可能,但却总是无法真正完成或实现。
“如炎夏有雪霜 / 有时狂想 / 想创世了”——在极端的环境里依然有疯狂的幻想,想要改变世界。
第三段:
“拥抱多 / 战斗少 / 这里有冰雕的墙 / 化开变大桥”——虽然周围充满冷漠与压迫,但只要愿意努力,就能将障碍转化为通向未来的桥梁。
“原来我最好知道要怎样 / 分享”——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行动起来,并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份力量。
“请看海 / 懒看表 / 这里有风光一场 / 趁一切重生了”——鼓励人们放下时间的束缚,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。
“迎面大街铺满月色 / 就拍掌”——在宁静的夜晚,鼓起勇气迎接新的开始。
第四段:
“也许喜爱异常 / 还有谁能想飞 / 还有谁能想不到”——再次强调与众不同的重要性,鼓励保持独特性。
“转弯有故乡 / 有时狂想 / 天开了”——即使迷失方向,也要相信前方总有归途,未来是开放的。
“Lalala / 云浮了 / 等我们想创”——旋律与歌词相呼应,营造出一种轻松却坚定的氛围。
“如以前能想飞 / 如以后能想不到 / 难道前路得一条 / 偏偏有我不渺少”——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,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。
“如我们能想起 / 每一个顷刻大了 / 却未了”——再一次点明人生虽短暂,但仍有无限可能。
“呼吸有暖香 / 有时狂想 / 想创我了”——最后以温暖的意象结尾,表明即使有创伤,也能安然入睡,因为心中有梦。